新中国60年来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建设与发展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本文从管理规章的制订、管理体制的发展、高校图书馆的规模建设和经费投入4个方面概括回顾、介绍了新中国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建设,从一个侧面总结了建国60年以来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成就。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管理体制;经费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09)11-0218-03

Review on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China’s University Libraries Since 1949Zheng Lan

(Library,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Beijing 100044,China)

〔Abstract〕The article mad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 universi ty libraries,covering four aspects,such as management,positioning,expenses and l ibrary building construction since 1949.

〔Keywords〕university libraries;management regulations;regulatory management system expense

我国高校图书馆从1879年上海最早建立的教会学校圣约翰大学图书馆算起发展至今已有120余年[1],并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而发展。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我高校图书馆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本文将从管理规章的制订、管理体制的发展、高校图书馆的规模建设和经费投入4个侧面概括介绍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建设,与图书馆同仁一起回顾建国60年来高校图书馆发展所取得的成就。

1 我国高校图书馆的管理规章

从管理学上讲,管理活动有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高校图书馆管理也不例外。高校图书馆管理从宏观上看,是基于全体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活动,是在高校图书馆管理方针政策下制定法规,在法规基础上构建体制,在体制下开展人事、财务、行政、业务等活动[1]。

1903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是我国高校图书馆有关的最早的法规性文件。它对管理体制等重大问题做出了明确的规定[1]。

辛亥革命胜利后,尤其是“五四”运动后,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中国高校图书馆日益规范。北洋政府和民国政府陆续颁布了十多个有关图书馆的全国性法规,如:1915年民国政府教育部颁布了《通俗图书馆规程》11条和《图书馆章程》11条,1939年教育部颁布《修正图书馆规程》33条;1947年教育部颁布《图书馆规程》34条[2]。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颁布了一系列的条例来规范和加强高校图书馆的管理。1956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会议,拟订了《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试行条例”(草案)》、《高等学校图书馆馆际互借办法(草案)》、《高等学校图书馆书刊调拨暂行办法(草案)》和《高等学校图书馆书刊补充的几项规定(草案)》,这次会议以及形成的4个草案对于规范我国高校图书馆工作,加强全国高校图书馆之间的联系与协作,合理调整藏书,充分利用书刊资料等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国高校图书馆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3]。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高校图书馆的管理进入加强规范管理、立法管理的阶段。1978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图书资料工作的意见》;1981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条例》;1987年经修订后改名为《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2002年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在目前中国还没有图书馆法的情况下,《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的颁布,对规范高校图书馆工作、调整高校图书馆各种社会关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标志着我国高校图书馆的法制管理达到了新的阶段[4]。

1991年,教育部出台文件,开展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工作。该文件所附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指标(征求意见稿)”,是高校图书馆评估工作的具体依据。它不仅确定了各项评估指标,并把高校图书馆评估分为四级:国家级评估、地区级评估、学校级评估和图书馆评估[5]。通过评估工作,有力地推动了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全面发展,改善了高校图书馆的办馆条件和内外环境,提高了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水平。

2 我国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体制

京师大学堂始建于1898年,是清政府迫于维新变法的压力开办的官办学堂。在《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把藏书楼的建设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对藏书楼体制做了许多具体规定,这是中国近代图书馆史,尤其是大学图书馆史上最早、最完备的建馆章程。1902年,京师大学堂藏书楼正式创立。作为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前身,京师大学堂藏书楼成为我国最早建立的一所高校图书馆,是我国新型大学图书馆的开端。由于京师大学堂兼有最高学府和全国教育管理机关的双重地位,所以它的办校、办馆方式实际上成了全国院校的一个范例[4]。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实行的是国家集中计划,中央各部委和省级政府分别投资办学的高校管理体制,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体制分为3种:分别隶属国家教育部的院校图书馆、中央部属院校图书馆和省(市)属院校图书馆。1992年,我国开始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将中央部属院校下放到地方管理,建立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以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因此,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为二种管理体制:国家教育部属院校图书馆和省(市)属院校图书馆。

从管理机构看,1981年9月,教育部召开全国高校图书馆工作会议,并成立了全国高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及其秘书处,作为教育部主管全国高校图书馆工作的机构。此后不久,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和19个部委也相继成立了类似的工作机构。高校图工委于1987年改称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对全国高校图书情报事业进行协调、咨询、研究和业务指导。1986年11月,国家教育委员会成立了教材和图书情报管理办公室(1989年初并入条件装备司),对全国学校图书情报事业进行宏观管理,并将全国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调整为国家教育委员会领导下对全国高校图书情报事业进行协调、咨询、研究和业务指导的机构[4]。20世纪90年代,由于政府机构改革,全国高校图工委挂靠北京大学。1999年5月,为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图书情报事业的建设,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协调、咨询、研究和指导作用,更好地履行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和情报职能,为教学科研服务,教育部发文成立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同时还附发了《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章程》[4]。新图工委在性质上不再是协助教育主管部门分管高校图书馆工作的事业单位,而是一个虚体的专家组织。新图工委成立以来,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的修订、文献资源共建共享、计算机应用、队伍建设、用户培训和期刊研究与协调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增强了高校图书馆的整体感和归属感[4]。

2004年10月,中国图书馆学会高等学校图书馆分会成立,成为中国图书馆学会的第8个分会,是我国高校图书馆的群众性学术组织。

3 我国高校图书馆的规模建设

高校图书馆是伴随着高校的发展而出现的。我国自办的新式大学始于1895年创立的天津西学堂的头等学堂,同年,天津北洋西学学堂藏书室建立[6],从那时起至1949年50多年间,中国高校有205所,高校图书馆只有132所,且规模很小,因此图书馆的类型也比较单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1978年我国有高校598所,高校图书馆598所;1994年有高校1 080所,高校图书馆1 073所;2005年有高校1 867所,高校图书馆1 608所(见图1)。

馆舍是图书馆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不论是馆舍面积,还是建筑结构和功能,我国高校图书馆的馆舍建设一直处于不断发展之中。1980年全国高校图书馆675所,馆舍面积为132万平方米,相当多的高校没有独立的馆舍。80年代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高等教育的深入发展,与组织、法规、经费这些软环境建设相适应,依靠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大量投资,以及各种融资渠道不断拓展,我国高校图书馆馆舍建设进入一个空前发展时期。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过新建和扩建,涌现出一大批功能新颖、风格多样的图书馆新馆舍。据统计,2005年我国高校图书馆馆舍面积增至2 505万平方米,是1995年馆舍面积600万平方米的4倍[7]。(见图2)

4 高校图书馆的经费建设

我国高校图书馆的经费通常包括:文献购置费、行政办公费、设备费和其他费用。高校图书馆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学校预算,即主要来源于政府对教育的投资,具体可分为:

①教育事业费:各高等学校从年度教育事业费中拨出适当比例,作为图书馆的文献资料购置经费。

②从科研费从提取适当比例:部分高等学校从科研经费中按年度提出适当比例作为购置资料的费用拨给图书馆。

③专项设备费:图书馆的技术设备和常规设备,一般是从学校仪器设备费和家具设备费中划拨[1]。

随着改革开放和办学形式的多样化,社会的捐赠也逐渐在图书馆经费来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此外,为适应市场经济,我国高校图书馆也树立了融资概念,向社会募集资金已成为我国高校图书馆筹措经费的重要方略之一。多渠道的经费投入为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增添了活力[4]。

经费是图书馆各项工作的财政支柱。其中文献经费的多少决定着图书馆馆藏发展的规模、馆藏结构、资源类型及满足读者需求的程度。20世纪40末至50年代初,我国高校图书馆事业面临很大的困难,图书馆数量少,藏书总量不多,馆舍简陋,经费紧缺。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举措,加大了经费投入力度,使我国高校图书馆事业获得迅速发展。(见表1)[9]

1990年以后,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高等教育的投入。首先是1995年原国家教委启动了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大学的“211工程”,增加了对先后遴选出的大学的投入。接着在1998年5月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期间,江泽民总书记在庆典上发表了关于知识创新和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讲话,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为主要内容的“985计划”又得以启动,若干所大学被列入重点发展的名单。一些省份为促进本地高等教育的发展,也配套出台了一些教育计划,加大了对高校的投入。随着这些项目的启动,大学图书馆的发展经费也水涨船高。以前的国内重点大学图书馆,年经费只有几百万元,90年代后期则超过了千万元[3]。到2005年,北京大学图书馆的文献购置费用达到1 909万元,清华大学图书馆的文献购置费用达到1 885元。通过抽查,2005年371所高校图书馆文献购置费用为137 296万元,平均值约为370万元。其中50所重点院校图书馆文献购置费用达到56 497万元,平均值达到1 129万元[10]。

综上所述,新中国成立60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随着“211工程”建设不断深入,我国高校图书馆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仅加强和规范了图书馆管理体制和规章制度的建设,同时在图书馆数量、馆舍面积、经费投入等方面的建设更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此外在文献资源建设、读者服务和自动化建设等方面也都有长足的进步,高校图书馆事业呈现出繁荣景象,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如:1980年有高校图书馆675所,藏书19 362万册,平均每馆藏书28.68万册[8]。而据2005年的抽查统计,373所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积累总量就已经达到52 701.56万册/件[10],平均每个图书馆为141.29万册/件,2005年的馆藏文献平均值是1980年的5倍。虽然,在我国高等学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中,也还存在一些困难与不足,例如: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水平不均衡,普通院校图书馆的发展水平与重点院校图书馆的发展水平有很大的差距;高校图书馆的硬件设施已有很大改观,但现代化建设与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在服务上高校图书馆还需进一步改变重藏轻用、以藏为主的观念,实行多渠道、全方位的服务方式,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集中服务为分散服务,变单一服务为多功能综合服务等等。但我们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高校图书馆界同仁团结一心、共同努力,我国高校图书馆事业将会有更辉煌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单行,等.高校图书馆管理[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

[2]郑兰,等.信息时代的大学生与大学图书馆[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3]《中国图书馆年鉴》编委会.中国图书馆年鉴[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

[4]《中国图书馆年鉴》编委会.中国图书馆年鉴[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

[5]肖东发.中国图书馆年鉴1996[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

[6]邹华享,施金炎.中国近现代图书馆事业大事记[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7]校舍情况(普通高校)[EB].http:∥/edoas/website18/58/info33658.htm,2008-12-28.

[8]黄宗忠,徐军.20世纪后半期的中国高校图书馆事业[J].图书与情报,2000,(4):3.

[9]李晓明,姜源绿.高校图书馆——历史的足迹[J].大学图书馆学报,1999,(4):41.

[10]中国高校图书馆事实数据库[EB].http:∥162.105.140.111/calis/default.asp,2009-09-10.

推荐访问:新中国 年来 图书馆 事业 高校